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为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倡议坚持“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的理念,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
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是为了聚焦“构建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在此背景下,加强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成为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提升我国制度性话语权、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之举。
时代呼唤: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挑战
当前,全球性挑战如浪潮般接踵而至:气候变化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数字鸿沟在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愈发凸显,加剧国家间发展的不平等;公共卫生危机持续考验全球应对能力;恐怖主义和地区冲突更是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严峻挑战。这些问题超越国界,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但令人遗憾的是,全球治理赤字持续扩大,集中体现在“全球南方”代表性严重不足、全球治理权威性遭到侵蚀、全球治理有效性亟待加强。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积极投身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新时代以来,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议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
然而,愿景与现实却存在一定差距。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贡献和地位相比,中国籍国际公务员在联合国系统中的比例依然偏低。根据联合国系统行政首长协调理事会公布的数据,中国在联合国系统任职的高级官员占比不足1.3%,代表性严重不足。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正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专业领域知识的全球治理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面对全球发展趋势,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而言,全球治理人才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政治定力和文化自信;系统的理论知识,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多领域专业知识,以及国际组织运作机制、多边谈判规则等;突出的实践能力,包括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能熟练使用国际通用语言传播中国声音;复合型知识结构,具备求知意愿、科技意识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应答:矢志传承创新育人使命
作为新中国国际事务与外交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简称“学院”)始终肩负着为国家铸魂育才的光荣使命。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50年成立的外交系,其精神一脉相承于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70余年来,学院坚守“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宗旨,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逐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国际事务人才培养高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外交骨干,到改革开放后培育精通国际事务的专家,再到新时代着力构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以守正创新持续探索培育全球治理人才的新路径。
探索育人新路径:三维融合,创新课程体系。
学院拥有政治学、国家安全学与区域国别学三个一级学科,构建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依托政治学学科优势,学院整合校内高端智库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学院作为人才培养主体,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聚焦战略议程研究,区域国别研究院提供覆盖全球的区域知识支持,并创新发展出世界政治学等交叉学科,共同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平台。在师资方面,学院现有10位专任教师具备国际组织工作经历,他们将丰富的实战案例与前沿洞察融入课程教学,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学院构建了“语言+专业+实务”的三维融合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系统整合多语种教学、专业理论培养与实践能力训练。语言方面开设英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多语种课程,并设置复合语言实践环节;专业课程涵盖理论方法与区域国别两大体系,包括“外交学概论”“世界政治学概论”“经济制度与国家兴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政治与经济”“欧洲政治与外交”“亚太政治与社会”“全球与区域治理”“人工智能与世界政治”等核心内容;实务环节则设有“国际胜任力素养”“国际组织前沿工作坊”“国际组织研究与实践”等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全面实施双语教学,其中全英文课程占比超过50%。同时,学院积极引入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新兴议题,设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中国特色理论素养。
学院创新培养模式,为学生配备学术导师与实践导师,5位曾任联合国系统高级官员的资深专家担任实践导师,全面参与教学和学生实习指导。2024年以来,学院共举办了24场国际组织专题讲座,邀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专家来校交流,并邀请原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世界卫生组织前高级官员宋允孚等来校举办讲座。学院多位老师应邀赴国内相关部委、机构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主题的讲座。
学院还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自主开发了“亚投行治理模式”“‘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等一批中国特色教学案例,并建成涵盖200余个案例的全球治理案例库。2024年9月,学院正式设立全球治理与国际事务实验班,次年在此基础上获批开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本科专业。依托校院资源,学院为学生积极争取赴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跨国企业等多领域学习实践的机会,并开设全英文硕士课程,系统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
搭建成长大舞台:实践赋能,从中国迈向世界。
依托“校内模拟-国内实践-国际实习”的多层次实践平台,学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助力学生扎根中国,迈向全球。
学院品牌实践活动体系成熟且影响广泛。模拟联合国大会是学院的品牌项目之一。在2025年中国人民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协会联合22所高校模联社团共同发布了《全球治理青年先锋行动倡议》,呼吁青年争做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领航者。本届大会以“全球数字治理”为主题,设立多个委员会,聚焦人工智能治理、数字鸿沟、网络安全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既有效锤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战略思维与大局意识。2025年7月,首届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决赛在校举行。此次活动吸引来自全球1400余名青年参与,共提交384份政策方案,围绕全球发展难点热点提出创新建议。此外,“兵棋推演”作为学院一项品牌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国际危机场景,使学生体验谈判与危机处理的全过程。在2024年举办的“亚太安全危机模拟”活动中,学生们分别代表不同国家就热点议题进行磋商,切实提升谈判与应变能力。
同时,学院注重将社会实践与国情教育深度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全过程,并积极推进实务部门与教学实践的有效衔接。通过定期选派学生至重要政策和媒体机构实习,增强学生的政策实践与公共事务处理能力。2023年起,学院全面推进“家国行天下”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目前已组织170余名学生赴边疆、口岸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开展实地调研与社会调查,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国情的整体认知。此外,学院通过“心育计划”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培养,并依托模拟政协、国际文化节、外交外事能力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国际化育人氛围,全面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国际视野与跨文化能力,为其扎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学院已与全球近3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世界一流院校。通过“国·政”大讲堂等平台,学院邀请了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彼得·卡赞斯坦、哈佛大学约瑟夫·奈在内的国际知名学者,来校分享前沿学术成果。此外,学院还积极打造“中国与世界秩序”“东亚合作论坛”等国际学术品牌,并与耶鲁大学联合举办四轮“人工智能、新兴科技和中美关系学生对话”项目,持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学院始终致力于拓展学生赴国际组织的实习通道,并建立分级资金资助,为学生海外实习提供有力支持。2024年,学院35名学生成功进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实习。部分学生因表现优异,在实习结束后直接获得工作机会,实现了从校园到国际舞台的无缝衔接。
铺就职业宽通道:“宽出口”与高成长性就业彰显育人成效。
秉持多元育人理念,学院育人成效显著,毕业生发展呈现“宽出口”与高成长性的双重优势。通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学院着力培养出一批兼具政治、经济、国际法、媒体传播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并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全球治理人才,为学生开辟了广阔多元的职业发展通道。
目前,学院已培养近万名各层次毕业生,其就业分布呈现显著的“宽出口”特征,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二是政府部门,如外交部、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署等涉外机构;三是企事业单位,涵盖大型国企、跨国公司和涉外智库。尤其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公共卫生等新兴全球治理领域,毕业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与广阔前景。
如今,大批院友已在国内外治理舞台上崭露头角。百余名毕业生在国际组织工作或实习;超过1200名来自50多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学成归国,投身于外交与全球治理事业。历届毕业生中不乏杰出代表:王玲(1988级)任职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深耕多边外交一线;何润锋(1999级)作为央视与凤凰网战地记者,深入报道国际冲突与新闻现场;吴迪(2012级)曾获牛津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代表”,如今以教师身份回校任教;朱劼尧(2016级)任职于国际救助儿童会,专注于国际发展研究与政策倡导;巴图那生·巴登其其格(2020级)在校期间即赴海外孔子学院任教。
随着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化,国际组织人才发展空间将持续扩大。据统计,国际组织专业人员的平均薪资水平高于国内同类岗位30%以上,且职业发展通道明确、成长性良好。学院扎实的育人成果,不仅为学生拓宽了职业发展路径,也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人才支撑,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高校在培育国际化人才方面的使命与担当。
未来征程:服务国家战略与深化育人机制
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深刻认识到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和创新思维,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回应时代呼唤。
课程优化:立足前沿、突出特色。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涵盖全球治理基础理论与前沿议题的多元化课程架构。在巩固现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强化“习近平外交思想”课程建设——作为全国高校首家面向全校本硕博学生开设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为学生系统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遵循提供理论根基。以此为核心,拓展开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等特色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从中国视角出发分析全球治理问题,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同时,学院加大新兴领域课程开发力度,增设“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数字货币与国际金融治理”等前沿课程,确保学生及时掌握全球治理的最新动态与核心技能。
机制完善:贯通培养、实岗锻炼。着力完善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培养机制,打破学段壁垒,为学生提供从本科到博士的连续培养通道。通过实施“国际组织人才直通车”计划,选拔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全球治理相关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培养效率。此外,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深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推送更多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和任职。同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到国际组织挂职锻炼,提升其实务经验,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数字赋能:智慧教研、虚拟仿真。积极筹建“全球治理大数据实验室”,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全球治理研究。实验室聚焦全球治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数字外交等前沿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为全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通过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互动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国际谈判、危机处理等场景,提升其应变能力和决策水平。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职业倾向等进行深度分析,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建议,实现精准育人。
国际合作:拓宽视野、提升能力。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全球知名高校、国际组织等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国际学术论坛、学生对话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与世界顶尖学者、实务专家交流的平台,拓宽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组织项目、国际志愿服务等活动,提升其全球胜任力和国际影响力。(作者 曹司彬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本文为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关系教育研究”成果,编号:20241JY0059。本文图片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0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伟德网站官方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ingguag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