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当公共管理遇上“水文章”——一所工科高校的新文科破壁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13 作者:缪志聪 来源:伟德国际1949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美丽中国建设对复合型治理人才提出迫切需求的当下,高校如何突破传统文科培养模式的桎梏,培养出直面真问题、具备实战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其独特的“公共管理+水”交叉培养新范式,给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答案。学院坚定以实务部门一线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度协同育人、强化学科交叉、锤炼实践能力,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之路。

瞄准实务需求,构建“水”特色育人体系

学院深刻认识到,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命题。依托学校在水利水电领域的顶尖优势与深厚行业背景,学院精准地将人才培养锚定在“水治理”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不能‘悬浮’于理论空中,必须与国情水情紧密结合。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水’上。”学院负责人朱新华教授介绍。

学院系统构建了“知水、善治、有为、笃行”的特色育人体系,开设了“水政策与水法规”“水资源管理”“流域治理与管理”等一系列特色课程,确保学生既精通公共管理理论范式,又深谙水情国策,成长为实务部门急需的“懂水”的公共管理者。

深化协同育人,打破校园“围墙”

为彻底打通从校园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学院大力构建“政产学研社”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共同体。与水利部、生态环境部、各级流域管理机构及地方政府部门、知名水利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了20余家高水平实践基地,并聘请了55名来自实务部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外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双导师制为我们提供了双重保障。”曾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的张安若同学深有感触,“校内导师夯实我们的理论根基与研究能力,而来自水利部门的校外导师,则为我们打开了洞察现实问题的窗口,指导我们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复杂真实的治理场景。”她的获奖项目正是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针对水利移民生计恢复这一现实难题开展的深入研究。

在河海公管院的课堂上,学科壁垒被彻底打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深入探讨“水灾害移民安置与社会公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聚焦“水土资源协同治理的伦理与制度”;应急管理专业则重点研判“流域性灾害的跨区域协同应急响应”。学院还通过“数字水治理”微专业等新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治理研究。

突出实践能力,闭环培养锤炼真本领

学院设计了一条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研行”融合能力进阶链:大一新生走进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国之重器感知国情;大二、大三学生直接参与长江大保护、流域生态补偿等真实治理项目,在教师带领下开展研究;大四阶段,学生进入水利水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进行顶岗实习。

“在长江大保护项目的调研中,我们不仅要完成政策分析报告,更要深入沿岸社区,与居民、企业、管理部门面对面交流,最终提出能被实务部门采纳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大四学生赵子凯说。

这一以实务需求为导向、协同育人为路径、交叉融合为特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结出了丰硕成果。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急管理专业连续两年软科排名全国第一。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顶级赛事中屡获大奖。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展现出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年均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超过半数毕业生进入水利、环保、国土等相关行业建功立业,数十人进入水利部门及流域管理机构,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探索证明,“公共管理+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是行业特色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有效路径。它通过紧密对接实务部门需求,强化协同育人机制,成功地将学科交叉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书写了一份厚重的育人“水文章”。(BETVLCTOR伟德在线-伟德国际1949记者 缪志聪)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伟德网站官方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ingguag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

Baidu
BETVLCTOR伟德网页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