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程学院作为区域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是河南省“十三五”和“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学校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性”办学定位,切实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落地落实,积极探索基于专业集群和现代产业学院并行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了“工科办学体系完备、纺织煤炭双行业底色鲜明、工业软件牵引有力”“三位一体”深度耦合的专业体系,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的2020年“应用型大学排行榜”中,学校在全国910所本科院校(非博士培养单位)中综合指数位列第61名,其中应用指数位列第43名,综合指数在河南省上榜高校中位列第6名。2020年获批河南省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021年进入河南省首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202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工业软件学院,202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试点高校。
经过10余年建设,学校目前拥有河南省现代产业学院2个、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1个,校企共建行业学院13个,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双轨管理、双轮驱动”,推动校院双主体运行
作为省内一所工科优势突出、工业软件特色鲜明、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学校紧密对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河南省重点产业,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紧紧围绕工业软件、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成立工业软件学院、锦荣服装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育新模式。基于多方互利共赢原则,以及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校政行企”互动关系,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打破高校内部组织、政策、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教育生态链、产业生态链”双链融通及双轮驱动,构建“学校二级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综合体,明确责权、事权和财权,并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共同实施基于产教融合“双轨管理、双轮驱动”的双主体产业学院运行体系,推动两院协同育人、共同发展。
以院建群、以链建群,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以产业链需求重构组织架构、以集群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从“校—院—系”科层管理向“平台—集群—生态”协同治理转型。首先,以院建群。依托工业软件、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等现代产业学院组建对应的专业集群。其次,借群融链。整合校内计算机、纤维材料、纺织服装和智能制造等专业集群师资和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对接纺织服装产业链、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先进工程机械产业链、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链以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等河南省重点发展的28个千亿级产业链,高度融入现代轻纺、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再其次,以链建群。加强专业集群与产业学院联动建设,打造现代轻纺、电子信息、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融链专业集群,按照“一链一群、一群一链、一院一链”服务模式,一条产业链对接一个专业集群,一个专业集群对接一个产业链,一个产业链由一个产业学院负责,一个产业学院对接若干二级学院。最后,实施工业软件“头雁计划”。积极响应河南省“数字化转型”战略和“换道领跑”战略,实施以工业软件为牵引的“头雁计划”,深度对接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人才需求,规划布局28个工业软件相关专业,形成了基座类(工业互联网)、赋能类(智能纺织)、场景类(数字建造)三大头雁专业集群。增设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9个本科专业。立足“头雁计划”使学校逐步形成“撤、增、锻、塑”并举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人才培养模式
打破传统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壁垒,建立一个深度融合、动态响应、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校资源为依托、以企业深度参与为动力,积极探索基于特色专业集群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协同培育新模式,实施“二融三化四结合”。“二融”即融入产业、企业,“三化”即实践平台化、课程模块化、考评多元化,“四结合”即产业与专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岗位标准相结合、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重构集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组集群应用型课程体系,实现专业集群内师资贯通、资源共享,开创多专业融合碰撞、校企协同育人、全程项目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收获前沿知识、实用技能以及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获取行业人脉、优质实习和就业机会,提升团队协作、创新创业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企业得到稳定、高质量、高契合度的人才供给,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品牌、雇主品牌形象,获得消费者认可和潜在的技术创新灵感与校企合作机会。使学校取得高质量就业率、人才需求高契合度以及较高的社会信誉,促进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全面优化,让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同时拓宽企业导师、实践平台、案例、设备等教学资源,赢得教师课堂教学、企业实践“双能力”提升,得到企业资金、设备捐赠等第三方支持。
打造“三融合”模式,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
以工业软件为牵引、以精益智造工程训练实践创新中心为依托,以产教、科教、学科融合的“三融合”模式建设4个“浸润式”实践平台。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展工业软件、精益IE及智能制造学科认知教育和实践教学。依托“工程训练实践创新中心”,以“三融合”模式为基础,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产教融合:邀请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龙头企业,立足工业软件、绿色纺织、智能制造等方向,参与制定创新方向图谱,开设产业前沿微专业,嵌入企业真实案例,构建动态课程体系。依托校企双方资源优势,找准合作利益切入点,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共建专业、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平台,实现工程项目进课堂、教学设计入企业,形成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应用技术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的课程“三对接”,缩小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距离,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科教融汇:开放校企科研平台,激活校企科研资源,赋能师生创新创业。加大横向科研资金、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将教授承担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创业包”,由青年博士带领学生团队竞标承接。出台《河南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河南工程学院科研工作量量化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比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参与的企业科技攻关活动及课外参与的教师科研活动,以学校为第一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作品设计以及取得的各种专利、科研项目成果等均给予不同等级的学分认定和科研奖励。专创融合:采用课程渗透法重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例如基础课高等数学引入算法优化案例,专业课机械设计需结合生产实际问题提交“可专利化设计方案”,计算机课程提交展示“开源代码”的小程序等。项目化驱动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链”贯通大一至大四理论与实践教学。打造校级“创意工坊—点子筛选”数据库,随时收集接纳师生各种创新创意、发明创造的小点子,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供项目源,形成“创新项目链”。
建设“产业+专业融合型”“一站式”学生社区,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围绕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现代轻纺等重点产业,瞄准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等河南重点打造的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产业+专业融合型”敏行、笃行和知行三个“一站式”学生社区,每个社区下设育人导师工作室、服务工作站、筑梦工坊和心灵驿站等工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才艺比拼、社区文化、发明创造等深受学生喜爱、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全面推动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社区公寓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精细化,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逐步形成“学院+社区”的先进管理模式。借助学生社区各工作平台持续开展各类育人活动,使学生具备自我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创新创业竞赛、生产实践等途径,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储备,快速适应工业软件、技术更新、设备升级、人工智能、岗位转换等带来的各种挑战,逐步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且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专业多方融合、工业软件全力赋能”的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壁垒,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实现学生“毕业就上岗”。增强了学校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掌握AI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拓宽了办学资源,破解了“闭门造车”的办学困境。对企业和产业而言,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合作企业获得相对稳健的人才供应链。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而言,赋能区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产教融合新生态。(刘帅霞)
《BETVLCTOR伟德在线》2025年10月13日 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伟德网站官方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ingguag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