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本质是资源、定位与发展模式的困境。河南省济源市梨林小学将乡土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以劳动教育为支点撬动“五育”融合。这所占地仅5亩、学生不足百人的学校,十年间从濒临撤并的教学点蜕变为全国劳动教育样板校,其经验为同类学校提供了三大启示。
一是让土地“活起来”,破解资源闲置难题。梨林小学将荒芜校舍改造为田园劳动基地,将校园闲置空间改造为15个劳动教育的微场景。废旧轮胎变身种植盆与秋千,闲置土地开辟为百草园与动物乐园,老物件和农具陈列成农耕博物馆。这种“变废为宝”的实践,既解决了乡村学校空间浪费的问题,又构建了真实的劳动场景。当学生亲手播种辣椒、喂养兔子、用石碾制作传统食物时,劳动教育便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二是让课程“长出来”,重塑乡村劳动教育生态。学校开发的“探秘百草园”课程,形成了以“主题介绍—具身实践(学科融合)—成果共享—情感升华—教育反思”为主线的课堂操作流程和规范。学校将植物种植、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与现代劳动技能结合,形成“种—管—收—用”的完整链条。例如“小满碾转”课程中,学生从割麦、脱粒到加工成传统美食,既习得劳动技能,又感悟农耕智慧。更可贵的是,劳动课与科学、数学、美育深度融合:测量土地面积融入数学思维,植物生长观察嫁接科学探究,树叶画创作启迪艺术审美。这种“田园即课堂”的模式,让“五育”在田间自然生长。
三是让学校“连起来”,构建协同发展网络。面对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师资弱、资源缺问题,梨林小学发起“田园劳动教育联盟”,联合12省75所学校共享课程、师资与经验。联盟校既能借鉴“轮胎盆景”“迷你动物园”等创意,又可依托集体教研提升教学能力。这种抱团发展模式,既放大了单所学校的创新价值,又为乡村教育注入集群动能。当信阳段湾小学复刻“百草园”,当贵州杉木坪小学开展“劳动认养”,乡村教育的星星之火便渐成燎原之势。目前联盟校已累计获得20余项省级课题、案例和成果,先后产生14所省级劳动教育特色校。
梨林小学的十年探索,揭示了一条质朴却深刻的道理:乡村教育振兴不应盲目追求规模与硬件,而应扎根乡土、回归育人本质。当校园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教育现场,当劳动中的每一次弯腰都指向人格养成,乡村小规模学校便能突破“小而弱”的困局,在田野间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诗篇。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梨林小学)
《BETVLCTOR伟德在线》2025年10月14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伟德网站官方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ingguag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