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样板:中法合作办学的探索启示

发布时间:2025-10-11 作者:安家爽 章丽辉 来源:伟德国际1949—《神州学人》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对接产业需求、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抓手,而国际化则是提升教育质量、拓宽人才视野的关键路径。法国以立法保障、校企深度协同为特色的产教融合体系,尤其是工程师培养模式,在全球教育领域具有标杆意义。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工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激增,传统工科教育模式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本土与国际割裂”的双重挑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并就此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鼓励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符合国情、国际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应用技术教育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推动一批中外院校和企业结对联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等,为高等教育通过国际化路径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SJTU Paris Eli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PEIT)自2012年成立以来,以中法合作办学为载体,将法国工程师教育的“精英化、实践化、国际化”基因与中国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样板。

法国产教融合的制度内核与中国改革的现实诉求

法国基于三方协同理念构建产教融合体系。

法国将产教融合视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其制度根基可追溯至1984年《萨瓦里法案》(Loi Savary)。该法案以立法形式确立“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深度融入产业界”的原则,强制推行“工读交替”教学模式,要求高校将企业实习、项目实践纳入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从顶层设计上打破了学校与企业分离的壁垒。

法国工程师培养体系是这一制度的典型实践: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学习+企业实践”的三段式培养链条。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于三方协同: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搭建平台;企业以人才需求方身份深度参与培养方案设计、实习指导与师资建设;高校则负责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衔接。这种模式培养的工程师以“适应性强、创新力突出”著称,成为法国高端制造业与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

中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迎来改革契机。

随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加快推进,传统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日益凸显,课堂教学与产业前沿脱节,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性薄弱,形成“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产教“两张皮”困境。产业升级对能驾驭技术变革、具备国际视野、擅长实践创新的高层次工程人才需求愈发迫切,这一现实矛盾倒逼高等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引。然而,单纯依靠本土经验积累难以快速破解改革难题,引入国际成熟的产教融合体系,实现“外来经验本土化改造”成为破局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选择何种国际经验以及如何实现有效嫁接,是高等教育改革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

中法产教融合拥有内在契合与协同空间。

在伟德国际公司合作中,法国产教融合体系与中国改革需求的高度适配性使其成为优选样本之一。在理念层面,法国将产教融合定位为“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纽带,强调教育与产业动态适配,这与中国“以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改革目标深度契合,形成合作的理念共识。

在实践层面,法国工程师教育的成熟机制精准回应中国改革痛点。以《萨瓦里法案》为基础的立法保障,可弥补中国产教融合“制度刚性不足”的短板;“工读交替”模式与长周期实习制度,能有效破解“实践教学碎片化”的问题;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双导师指导等机制,则可化解“校企协同动力不足”的困境。这种“法国有经验、中国有需求”的精准匹配,使中法合作办学成为“制度优势+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载体。

中法合作打造产教融合的国际化样板

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简称“学院”)是中法两国顶尖工程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的成果,其以培养未来工程师领袖为目标,在管理机制、培养过程、安全保障等维度植入中法融合基因,形成了“全链条、深层次、高标准”的产教融合体系。

一是管理机制:以协同与认证保障融合深度。

中法联合治理机制:设立由上海交通大学、法方合作高校及企业代表组成的联合管理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法方主导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如课程体系对接法国工程师教育框架),中方负责本土资源整合与政策落地(如对接中国产业需求以调整专业方向),实现“国际标准不降低、本土需求能满足”的平衡。

企业俱乐部长效参与机制:创新组建“企业俱乐部”,吸纳赛峰(航空航天)、法雷奥(汽车科技)、施耐德(电气)等不同领域的20余家中法顶尖企业加入。企业不仅提供资金与实习岗位,更以人才共育者身份参与核心环节,包括企业专家加入课程委员会审定培养方案,将行业前沿技术(如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

双重认证倒逼质量提升:学院同时接受中国教育部审核评估与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CTI认证的刚性标准(如企业专家授课占比≥25%、实践教学学分占比≥30%等)成为推动产教融合提质的“硬支撑”。

二是培养过程:全链条植入产业元素与国际视野。

本硕贯通的“三全”培养体系:构建“2.5年基础通识+4年工程师阶段”的本硕贯通模式,实现产教融合“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基础阶段通过“工程师文化课”启蒙产业认知;工程师阶段以“课程实践+项目研发+企业实习”强化能力培养,确保学生毕业前累计企业实践时长超40周,通过高频次、长周期的企业实践,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产业逻辑、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浸润式课程与进阶式实习设计:在课程层面,第3学期开设的“工程师文化课”,每两周2课时,由法雷奥、赛峰等企业高管或技术专家授课,内容涵盖企业文化、技术前沿、职业伦理等,通过“案例研讨+现场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知产业动态;专业课程则引入法国工程师教育“项目式教学”模式,如“机械设计”课程以企业真实产品(如汽车变速箱)为原型,学生须完成“设计-仿真-优化”的全流程实践。

在实习层面,创立“认知-研究-工程师”三段式进阶实习体系。认知实习(4-8周)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运作流程;研究实习(14周)以本科毕业设计为载体,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课题(如新能源电池热管理优化),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学生须独立完成课题调研、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等关键环节,最终的研究成果须直接转化为毕业设计的核心内容;工程师实习(24周)则让学生深度融入企业核心项目(如航空发动机部件研发),以实习工程师的角色独立承担子任务,实现“学习-实践-创新”的闭环。

双导师制与多元评价:本科毕业设计与研究生实习采用“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双师指导模式,企业导师负责实践能力培养与安全规范监督(如指导工艺操作、评估项目实效),学术导师把控理论深度与学术规范(如论文框架、方法严谨性)。

三是安全体系:以法国经验构筑实习安全体系。

学院充分借鉴法国“健康、安全与环境(HSE)”理念,构建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

前置化安全教育:在“工程师文化课”中增设HSE模块,系统讲授工业安全法规、风险识别、应急处理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如工业事故警示)强化“安全第一”意识。

法企高标准安全实践:合作法企执行全球统一安全标准,实习前开展安全培训(如设备操作规程、PPE佩戴规范)为必需流程,实习中严格落实“作业许可制度”“风险评估机制”,将实习生纳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如参与应急演练)。例如,赛峰集团为实习生配备专属安全导师,每日开工前进行安全交底,确保操作全程可控。

责任明晰的三方协议:实习协议明确学院(跟踪监督)、企业(现场管理)、学生(规范操作)的安全责任,企业导师为实习生安全第一责任人,学院建立“每周安全反馈+月度抽查”机制,对潜在风险及时干预。

国际化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就业与示范效应

学院产教融合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成效显著。

首先,就业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双高。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6年保持100%,70%以上进入中法顶尖企业(如赛峰、华为、商飞)或国际组织。因具备“扎实理论+工程实践+英法双语能力”,毕业生薪资普遍契合优质企业对高素质工科人才的薪酬定位,凸显人才价值;部分学生进入法国本土企业(如法国电力、施耐德)或赴法深造,国际就业优势明显。

其次,校企协同生态持续优化。

企业俱乐部成员从初期5家扩展至20余家,形成“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获取优质人才-反哺教育资源”的良性循环。例如,法雷奥集团基于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面向学院学生开放全球实习基地,并联合设立“SPEIT发展基金”;与学院共建“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推动教学、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

再次,改革经验示范辐射效应显著。

2016年,学院被中法两国政府评为“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2019年入选工信部中法合作示范项目,其“联合治理机制”“企业俱乐部模式”“三段式进阶实习”等创新做法已被国内10余所高校借鉴参考。依托中法教育合作平台,学院定期举办产教融合论坛、经验交流会,分享“法国经验本土化”的实践路径,为“新工科”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操作范式,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改革的重要标杆。

国际化产教融合改革的经验启示

第一,以制度创新破解协同难题。

法国经验表明,产教融合须“立法保障+机制设计”双管齐下。可借鉴“企业俱乐部”模式,通过“利益共享(如人才优先录用)、责任共担(如联合研发)”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参考CTI认证标准,建立“企业参与度、实践学分占比、双导师配置”等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倒逼高校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

第二,以国际标准提升培养质量。

国际化不是简单“引进来”,而是“对标国际+本土适配”。学院通过对接法国工程师教育框架,确保培养标准的先进性;同时结合中国产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如增设新能源、智能制造模块),实现“国际基因”融入“中国土壤”。这一经验启示我们,国内高校在国际化合作中须避免全盘复制,应聚焦需求导向的本土化创新。

第三,以安全文化夯实育人基石。

法国工程师教育将HSE视为职业素养核心,学院的实践证明:安全不仅是实习保障,更是培养职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我国须建立“高校-企业-政府”联动的实习安全体系,将安全意识培养纳入课程体系,推广企业安全标准与责任机制,让“安全第一”成为产教融合的刚性准则。

中外合作办学不只是简单的资源引进,更是中国高等教育主动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破解自身发展难题、实现内涵式跃升的战略性举措。学院实践充分证明,以制度创新保障融合深度、以国际标准驱动质量提升、以互利共赢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是打造高水平国际化产教融合样板的核心路径。(作者安家爽系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行政办副主任,章丽辉系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副研究员。本文为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2026年度规划研究课题“国际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和机制研究”[2QYB24068]成果。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0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伟德网站官方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mingguag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

Baidu
BETVLCTOR伟德网页登录